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in Menu

  • About
  • Contests
    • Changing Unsustainable Trade
    • Water Pollution and Behavior Change
    • Climate Change Needs Behavior Change
    • Farming for Biodiversity
    • Reducing Our Risk
    • Adapting to a Changing Environment
    • Turning the Tide for Coastal Fisheries
  • Solutions
  • Impact
    • Growing indigenous seeds with pride
    • Honey shows the way in Ethiopia
    • Revitalizing oceans and communities
    • Solar Sister Entrepreneurs
  • Log in
  • English
  • Chinese, Simplified
  • Français
  • Español
  • Indonesian
  • Portuguese, Brazil
Farming for Biodiversity

新疆慧光科学技术协会

Urumqi City, Chine

An Overview Of Our Solution

项目区仍然是中国最不发达的地区,为沙漠化、荒漠化严重,气候干旱少雨,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风沙危害严重,生态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水资源匮乏,耕地严重盐碱化和沙漠化,农民经济收入不高,导致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优势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贫困和民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生态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问题突出。项目倡导资源节约与绿色可持续发展融合理念,通过生态恢复、植被恢复、造林绿化、现有森林抚育及保护、荒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湿地保护等,推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防治土地退化的可持续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当地农牧民的增产增收和扶贫,实现社区参与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管理与自然资源及民生可持续双重发展。项目采取“防、治、用”并举,恢复植被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相结合,将环境改善、治沙造林、扶贫和乡村社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当地生态文明,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及行为意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防治土地退化,为社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可持续增收的机会,改善生计能力和生态保护认知能力,满足弱势群体参与式的社会经济需求。项目把培养替代生计为目标,将生态修复、区域发展和低碳经济、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目标完美结合,保持水土,绿化和美化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资源得到高效、合理利用,促进当地社区的扶贫、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草地退化治理探索出一条“以绿养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生态、景观游憩与经济林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为生态修复和荒漠化农村社区低碳生产、生活提供具有世界意义的经验,也为当地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环境基础。
Who is this solution impacting?
Community Type
Rural
Rural
Additional Information
  • Population Impacted:
  • Continent: Asia
General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type

À but non lucratif
Ecosystem (select all that apply)
Deserts
Deserts
Forests
Forests
Grasslands
Grasslands

Population impacted

受影响人口80000人,主要为当地占90%土著少数民族居民-维吾尔族,80%以上人群为特殊贫困人群,
Challenge

Size of agricultural area

农产品有小麦、玉米、白高粱、棉花,中药材肉苁蓉,林果产品有葡萄、红枣、哈密瓜、核桃,畜牧产品有牛、羊、骆驼、鸡,副产品有驼奶、牛奶,鸡蛋,加工的肉食品和果汁 小麦种植面积10万公顷,玉米种植8万公顷,棉花种植6万公顷,白高粱种植2万公顷,梭梭种植肉苁蓉面积30万公顷,葡萄种植面积20000公顷,红枣种植面积150000公顷,核桃30000公顷,牛3000头,羊5000只,骆驼1200头,斗鸡5000只

Production quantity

亩产小麦300公斤,玉米亩产300公斤,白高粱150公斤,棉花250公斤,肉苁蓉800公斤,亩产葡萄2500公斤,亩产红枣2000公斤,亩产核桃年出栏牛5000头。出栏羊3000只,出栏骆驼30头,斗鸡2000只。其中牛每年生产牛奶3000公斤,生产骆驼奶1200公斤,生产鸡蛋10000公斤,果汁年产量800吨

People employed

共10万人,其中参与种植人数(均为少数民族贫穷群体)75000人,养殖人数25000人
Solution

Describe your solution

1)开展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多样化生计,依据适地适树的原则,筛选适宜物种进行退化天然林地的植被修复,改善天然林地环境质量。主要措施包括营造混交林、补植补造、生境恢复、生态通道联接等,降低天然林破碎化程度,加速退化天然林地的生态功能与完整 性恢复。 (2)采用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方法,提高退化林地生态服务功能。对退化天然林地进行生态恢复与景观综合管理,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确保生态服务流的可持续性,减轻当地贫困、增加村民收入。 (3)采用混农林业方法,形成农林复合经营及农林草畜复合系统。通过发展天然林景观创新方案,包括增加生态产品(非木质林产品)的供应量,发展非木质林产品市场链以增加社区群众收入。 (4)通过生态环境友好型生计替代,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当地设备设施,如支持社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减少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同时减缓气候变化,提高当地社区的生计。(5)运用参与式培训方法,解决当地社区对退化天然林地的综合管理的技术问题,提高社区群众的综合管理能力,使社区退化天然林地得到有效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管理 (6)在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区域,开展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7)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拓宽生计选择、以可持续的、多样化生计来帮助社区更好地应对灾害,提高当地村民收入;(8)在30万亩退耕区及生态脆弱区进行植被恢复,开展社区参与式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自然资源评估;发展包括葡萄、杏、核桃、红枣、石榴、瓜及肉苁蓉种植、牛羊养殖、少数民族刺绣手工艺品开发等在内的生态农业及民族文化产业,培养替代生计,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9)通过宣传、研讨会和考察交流等形式,推广项目成果。(10)项目团队与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保持了可持续合作关系,与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兰州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众多知名科研院所已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将藻类治沙固沙技术与传统生物治沙技术相结合,可以因地制宜地建立不同类型的藻类、草本、灌木、乔木三位(或四位)一体的稳定的近自然的生态系统。(11)项目针对民族聚居区域特点进行双语言环保科普传播、讲座,融创造性、实践性、示范性、知识性、趣味性、科普性;(12)环境保护与当地扶贫结合起来,采用示范社区参与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实现社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共赢。
Implementation

Describe your implementation

具体活动或措施:筛选出适应本地的优良乡土树种并进行应用示范。改进传统的造林和抚育管理技术,积极推广针阔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参与式用地规划,在荒山荒地以及坡耕地四周开展植被修复活动。通过采用退化天然林林隙人工补植、人工抚育、围封管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修复退化天然林地,并进行动态监测。大力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替代生计。建设生态农庄,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在农耕地种植杏、葡萄、红枣、核桃、哈密瓜等经济林木,加强农林复合经营;提供生态养殖(养羊、牛)圈养技术,鼓励并引导当地社区群众采取可持续性的环境友好型生活生产方式。通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引导村民采用生态环境友好型产品;有效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降低对天然林薪柴资源的利用压力,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村氮氧化物的排放;普及保护性耕作,采用作物秸秆覆盖和免耕以减少碳排放。通过社区参与式自然资源调查,村民近一步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提升了生态保护意识。在当地林业、扶贫部门指导下,在退耕区及生态脆弱区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并增加社区收入;推广梭梭林根生药材肉苁蓉的人工种植,使野生肉苁蓉及野生植被生物多样性资源得到保护。、牛、羊、骆驼生态养殖繁殖以保护自然植被和野生骆驼,提高替代生计能力发展,用牛羊骆驼的粪便开展有机生态种植,生产的牛奶、骆驼奶用以销售收入,保证农户与自然生态生物多样性融合可持续发展;以社区独特自然条件为基础,开发更多的生态农产品,使社区走上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建立生态育苗基地,即可用于药材育苗又可用于自然教育基地,加深游客对药材及经济树种的认识;大力开展宣传交流活动与专题培训研讨会,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提高社区居民对天然林地的保护意识与技术水平,并增强社区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意识与能力建立最佳实践,将项目经验进行记录和总结,对其它地区和国家少数民族社区起到示范作用。 解决方案被采纳并促进改变:项目持续性的积极推行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并非一次性的活动,而是通过持续的能力培训,推动多方合作的可持续多重效果;技术的实际运用也使得项目具有可持续的资金来源;贫困弱势群体学到一项种植养殖技能,为受益农户提供就业机会、果实以及非木材产品而为他们带来经济收入,并帮助这些贫困农户改进种植养殖管理、发展生产,实现收入增加和营养改善,同时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并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使农民实现持续性增产增收,因此,农户更愿意持续性的参与项目。 项目将环境保护政策与传统民俗结合,水资源生态保护与传统民俗文化保护相融合,以协会平台功能,通过协会传播水资源保护意识,培养生态产业可持续能力,同时发展互助组,通过农村受助贫困家庭的参与,定期组织科普讲座、种养技术培训、家庭经济能力建设培训等,也成为吸引农户持续参与的重要方式。 主要成功因素:项目采用“农民组织协会+有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社区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参与式发展”,也可作为发展模式的创新示范。而少数民族社会企业家社会责任培养基地的建立也成为拓展项目的有效方式,为少数民族社会企业家提供环境科普讲座、互动学习、交流场所,也就是培养他们建立社会责任意识,担当社会责任,发现社会问题,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项目通过开展优势自然植被的物种栽培,推广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草场轮牧、人工草场建设、舍饲、圈养等实用技术,保护和推动了当地社区的农业和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及科普宣传,提升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计提升相关的环境改善等。 该方案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通过教育,示范成功和获得新资源赋予妇女权力。重点是帮助妇女和男人认识到妇女可以对其家庭和非传统角色社区所作的许多贡献。在过去几十年中,约60%的参与者是妇女,她们积极参与方案,开始自己的生态农业业务,如饲养雪鸡、养殖羊,牛,骆驼,种植葡萄、哈密瓜、肉苁蓉、玉米、白高粱经济作物和本民族各种刺绣手工艺品,并主导成立妇女刺绣合作社和妇女协会,对社区妇女进行技术传授、培训,把培养替代生计为目标,通过提高少数民族弱受群体包括妇女应对贫困参与社区发展能力、参与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遇到障碍及克服障碍:项目目前运作发展阶段遇到资金短缺为主要障碍,我们积极开发有机生态农业及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扶贫发展项目,与德国使馆、加拿大基金、澳大利亚使馆DAP项目及新西兰使馆建立了可持续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小额资助项目合作,大力开展农户培训与生态种植养殖扶贫项目,已经解决部分项目资金7万美元,为项目的后续开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才能见效益;项目技术方面的障碍与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大学畜牧科学院,农业科学院建立了技术帮助与科技服务、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的合作基础,

External connections

HIDERESULTS
Results

What is the environmental or ecological challenge you are targeting with your solution?

项目区新疆仍然是中国最不发达的地区,既是中国生态最脆弱、经济最贫困的地区,是我国盐碱土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区沙漠化、荒漠化严重,气候干旱少雨,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风沙危害严重,生态资源受到严重威胁,水资源匮乏,耕地严重盐碱化和沙漠化,农民经济收入不高,年均收入低。当地居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对边缘化,也是气候变化、生态退化等全球性问题的最直接受影响群体。在新疆贫困干旱区有着栽培红枣、葡萄、核桃、石榴、沙棘、杏、哈密瓜、肉苁蓉等林果栽培历史悠久,小麦、棉花、玉米和羊、牛养殖畜牧业比重很大,是土著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依赖生计发展的物种,方案通过开展节水型种植、特色养殖、种草养畜等培训以及技术服务,推广开展小麦种植面积10万公顷,玉米种植8万公顷,棉花种植6万公顷,白高粱种植2万公顷,梭梭种植肉苁蓉面积30万公顷,葡萄种植面积20000公顷,红枣种植面积150000公顷,核桃30000公顷,牛3000头,羊5000只,骆驼1200头,斗鸡5000只,推广使用农民技术人员研究开发的“中国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农作物节水栽培方法”发明专利成果专利号:ZL 200710123014.2,该成果适用于沙漠化荒漠化及盐碱化,水资源严重匮乏区域的任何地区,荒漠植被恢复、梭梭种植肉苁蓉、果树栽培、棉花、瓜、蔬菜、粮食作物的节水种植推广,每亩地节水1000立方,节水85%,节省劳力成本1300元,该项技术融合干旱区节水技术应用研究、荒漠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及湿地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与研究应用,尤其在节水灌溉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干旱区节水型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项目同时为采用混农林业方法,在沙漠区域采用梭梭种植肉苁蓉栽培技术,葡萄、红枣和哈密瓜套种形成农林复合经营及农林草畜复合系统,包括增加生态产品亩产小麦300公斤,玉米亩产300公斤,白高粱150公斤,棉花250公斤,肉苁蓉800公斤,亩产葡萄2500公斤,亩产红枣2000公斤,亩产核桃年出栏牛5000头。出栏羊3000只,出栏骆驼30头,斗鸡2000只。其中牛每年生产牛奶3000公斤,生产骆驼奶1200公斤,生产鸡蛋10000公斤,果汁年产量800吨,发展非木质林产品市场链以增加社区群众收入,为受益农户提供就业机会、

Describe the context in which you are operating

项目实施区域位于中国第一大沙漠库木塔格沙漠区域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贫困县村迪坎乡迪坎村,被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天山,有占地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世界上最古老、面积最大、最原始的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度频危动物-世界保护品种野骆驼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保护品种-野生肉苁蓉,是十二木卡姆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风沙大,环境恶劣,人均占地面积少,干旱少雨,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风沙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生境缩小、破碎化。其次随着人类活动如高速公路、铁路复线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大规模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城市快速扩张以及旅游景区的建设,导致动植物生存环境缩小和破碎化。再次工业化和城镇化使物种濒危速度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和采油废水、残留农药、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造成土壤、大气和水体环境受到重金属等无机物和有机物污染,动植物栖息地环境质量劣变,导致了一些物种的消失,如新疆虎、赛加羚羊、野马和盐桦等,一些物种进入濒危状态,如野骆驼、野生肉苁蓉等。还有过度利用物种资源,非法捕猎、盗伐、过度采挖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大量资源性野生动植物种群(野骆驼、野生肉苁蓉)数量和资源储量迅速减少或迅速消失。近年对野生肉苁蓉、贝母等药用植物的大量采挖,使其资源储量迅速减退。
目标区域总面积81.29平方公里,辖12行政村,44个村民小组。野生动物物种种数404个,野生植物物种种数1177,居住居民90%为少数民族原土著居民-维吾尔族,以农业种植(中药材肉苁蓉、葡萄、哈密瓜)、牛、羊、斗鸡、骆驼养殖为生,现有农户16731户(包含副业队94户),人口22657人(包含副业队248人),其中贫困户5000户、18708人,分别占总户的87.8%、100%为维吾尔族,妇女儿童占比达到75%, 85%为贫困人口,30%为特困人口,占总人口的88.8%,总耕地面积53000亩,人均占地面积1.2亩,沙漠(荒漠)化面积占40%。年均增长24.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1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收518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乡村。30岁以上村民普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文盲约占15%,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人口仅有7%,基本不懂汉语言,科学素质低,参与意识薄弱,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无法快速融入现代文明社会大家庭,尤其是妇女作为弱势群体,生计能力弱,家庭歧视等因素,很难有机会参与公共政策与决策的制定。人均土地面积4亩,主要靠农业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传统农作物的生长容易受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经济收入很低。项目村无工业基础,贫困群体靠村里特色养殖加工增加收入缺乏资金,语言不同,缺少外部援助,无就业技能和就业渠道。

How did you impact natural resource us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1)项目采用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方法,提高退化林地生态服务功能,对退化天然林地进行生态恢复与景观综合管理,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确保生态服务流的可持续性,减轻当地贫困、增加村民收入。 (2)采用混农林业方法,形成农林复合经营及农林草畜复合系统。通过发展天然林景观创新方案,包括增加生态产品(非木质林产品)的供应量,发展非木质林产品市场链以增加社区群众收入。 (3)通过生态环境友好型生计替代,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当地设备设施,如支持社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减少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同时减缓气候变化,提高当地社区的生计。 (4)运用参与式培训方法,解决当地社区对退化天然林地的综合管理的技术问题,提高社区群众的综合管理能力,使社区退化天然林地得到有效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管理退化天然林地得到有效修复,天然林地的生态完整性得到加强,动植物生境显著改善; (5)通过对社区退化天然林地的修复,项目区内的天然林生态系统结构得到优化,天然林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改善;通过科学合理地经营管理退化天然林地,增强当地天然林区的碳汇和碳固存,为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做贡献; (6)通过项目实施有效带动周边村社对天然林地进行积极保护,并对退化天然林地进行生态修复,倡导社区村民积极参与当地天然林地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社区,村民生计得到改善; (7)筛选出适应本地的优良乡土树种并进行应用示范。改进传统的造林和抚育管理技术,积极推广针阔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参与式用地规划,在荒山荒地以及坡耕地四周开展植被修复活动; (8)通过采用退化天然林林隙人工补植、人工抚育、围封管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修复退化天然林地,并进行动态监测大力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替代生计。 (9)建设生态农庄,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在农耕地种植葡萄、肉苁蓉、核桃等经济林木,加强农林复合经营;提供生态养殖(养羊、牛)圈养技术;鼓励并引导当地社区群众采取可持续性的环境友好型生活生产方式。通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引导村民采用生态环境友好型产品;有效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降低对天然林薪柴资源的利用压力,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村氮氧化物的排放;普及保护性耕作,采用作物秸秆覆盖和免耕以减少碳排放;.以生态旅游、 生态农业经济作物等多元生计发展, 使村民增加经济收入, 社区的森林、牧场等自然资源也到可持续的利用。

Language(s)

Uyghurs, Mandarin

Social/Community

社区内动植物生境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建设生态农庄示范户 3-5 户。在农耕地种植葡萄、核桃、杏等经济林木,覆盖农地面积至少 30%以上(以冠幅盖度计量),初步形成农林复合经营体系,农林复合经营示范面积达 100 亩以上。提供养猪、鸡生态养14圈养技术体系各 1 套,建立示范户各 1 户。建立农民田间学校 4 个(蜜柚、核桃、李子管护技术农民田间学校各 1 个、养殖技术(预防猪与鸡的疾病科技培训)农田间学校 1 个)生态养殖/种植效果显著,社区生态产业链初步形成。多元生计的发展,油牡丹灌木经济林木抗灾能力强,且常年生林木,可以维持 20-30 年果实产出。生态旅游可以形成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既保护了生态又基于生态景观获得旅游收入。更有力的是逐步形成不以气候為条件的多元生产方式,避开未来更多的极端气候造成的自然灾害对生计的损失。村社的生态脆弱性和整体景观得到改善,旅游接待设施也得到提升,使生态旅游走上长足发展的道路。参与性的项目实施,使当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社区未来的发展具有了公平、民主和包容的基础,促进

Water

项目成立成立水资源保护小组和流域保护委员会,由村民自主管理,并建立和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户20000户,通过发展特色生态种植药用植物开辟绿色沙产业,充分利用新疆沙漠区光热资源、空间资源、水资源和发明的节水技术,预计每亩节水率可达到85.6%以上,使土地得以绿化,增加保土能力1500万吨;提高涵养水源近2000万m3;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保障了沙漠化区生态安全,改善了沙漠化区域人居环境,扼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15000亩荒漠化土地资源得以恢复利用,土地生产力持续得到改善。

Food Security/Nutrition

项目发展标准化生态有机绿色农业,建立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外出交流与培训培养一批高级职业绿色食品种植加工安全人员,从源头控制化学、重金属及空气污染,制定严格检测标准和制度,按照符合国际标准生态养殖、种植技术充分利用生态养殖羊、牛粪便施肥种植农作物和林果,生产出有机无污染的生态绿色农产品,保证农户妇女儿童及消费者的饮食健康和食品安全。

Econom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村民能够通过生态旅游可持续地利用森林资源增加经济收入,让村庄的公共资源得到共同管理和共同受益,以延续村庄共同发展的目标;利用社区独特的自然条件,通过人工种植梭梭林根系药材肉苁蓉使野生的肉苁蓉药材得到保护,并增加社区的经济收入。在裸露的退耕还林地带种植红枣、葡萄、核桃、杏、沙棘、桑葚经济林木,固土保水,林果果实增加村民收入,林果树木一步恢复山区生态。(1)退耕还林50000亩,培训8000人次,人均年收入增加8400元;(2) 推广农林种植模式30万亩,示范户8500户,培训32200人次,种植葡萄、红枣、石榴、林果80000,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人均年收入增加3200元;(3) 建立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保护全产业链扶贫机制,培训7200人次,带动就业23200人,其中女性8120人,人均年收入增收3000元/人/年;,成立的30个养殖合作社养殖35000只羊和20000头牛,年纯收入80000元。通过有机生态种植、特色养殖、种草养畜等教育培训以及技术服务,使30000户贫困弱势群体学到一项种植养殖技能,土地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平均每公顷净收益从2016年的1165元提高到2017年

Climate

项目应对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制定严格污染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案,发展标准化生态有机绿色农业,增加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污染,建立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外出交流与培训培养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和防治污染的能力,使农民学会从源头控制化学、重金属及空气污染,帮助农民制定严格检测标准和制度,按照符合国际标准生态养殖、种植技术充分利用生态养殖羊、牛粪便施肥种植农作物和林果,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通过有效的垃圾管理,避免 150吨垃圾焚烧,减少约5000支废弃电池,从而减少长江源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汞污染的风险。防止了土壤污染和环境污染,预计每亩节肥率可达到17%以上,节药率达到9%以上,温室气体减排GWP每亩减少10-15%,增加制氧量150万吨以上。

Sustainability

项目持续性的积极推行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并非一次性的活动,而是通过持续的能力培训,推动多方合作的可持续多重效果;技术的实际运用也使得项目具有可持续的资金来源;贫困弱势群体学到一项种植养殖技能,为受益农户提供就业机会、果实以及非木材产品而为他们带来经济收入,并帮助这些贫困农户改进种植养殖管理、发展生产,实现收入增加和营养改善,同时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并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使农民实现持续性增产增收,因此,农户更愿意持续性的参与项目。
在项目区“农民合作组织+协会+科普惠农基地+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发展”创新模式,培养生态产业可持续能力,为项目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可使盐碱危害降到轻度以下,农作物增产20%至30%,同时形成盐碱地产业实现产值过亿元,示范区人均增收1000元至1200元,新增1万个农村就业岗位。

Return on investment

本项目实施每亩成本从每亩300美元到400美元不等。根据劳动力成本和种子、饲料、种羊种牛和其他设施设备市场价格变化而波动。通过养殖产品、种植产品及深加工产品保证了投资回收率,从农业角度来看,这一解决方案的投资回报估计为6年。生态系统服务(梭梭种植肉苁蓉和红枣葡萄桑葚、核桃农林混合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野生动物栖息地,流域和土壤健康)在处理后三年内实现显着的投资回报。少数民族刺绣服饰和手工艺品、特色饮食和农家乐客房、自然采摘等形成稳定的持续收入,这种生态系统服务投资回报率是基于项目倡议者和土地所有者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显着质变而估计的。在社区开展生态自然课堂,为农户购置种苗、种羊种牛、节水设施和基础建设,建立简便易推广的农产品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厂,培训农户成为农业生物多样保护的主体需要投入85万美元。我们协会农户自己现金和非现金劳务10万美元,投入和产出成正比,产出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巨大。
Replication and Scale

How could we successfully replicate this solution elsewhere?

项目区为沙漠化荒漠化极度严重,极度干旱,水资源极其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恶劣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贫穷落后,项目把培养替代生计为目标,将生态修复、区域发展和低碳经济、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目标完美结合,保持水土,绿化和美化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资源得到高效、合理利用,促进当地社区的扶贫、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草地退化治理探索出一条“以绿养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生态、景观游憩与经济林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为生态修复和荒漠化农村社区低碳生产、生活提供具有世界意义的经验。目前项目成果在中国内蒙古、云南、甘肃已经大规模推广实施,在缅甸、老挝通过项目援助在当地开展复制推广,已经于非洲、巴基斯坦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项目推广沟通交流会,正在计划实施复制推广。主要利益相关者为当地政府、社会组织、负责农业部门,畜牧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沙漠公园和地方当局以及乡镇村和任何周边社区、民营企业,农民,园区合作伙伴,社会投资者形成优质供应链,他们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形成有机农林系统,分享和宣传项目成果,共同维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并通过与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合作,开展当地社区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计能力可持续发展项目,为项目的复制推广奠定基础,需要一位专家顾问和具有环境立法知识的法律代表来协助和指导这一进程。目前项目为农户提供2000种羊、2000种头牛,20000棵梭梭苗、30000棵葡萄苗,20000棵红枣苗,30000棵桑葚苗,2000公斤肉苁蓉种子和干果及果汁农产品加工厂,培训生态农户20000人,编制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语种的生态种植养殖科普资料20000本,建立农业生多样性保护基地20万亩,还要车辆一辆和办公设施,节水滴管设备需要85万美元。
Overview
Rare
© 2025 Rare.
  • Terms of Use
  • Privacy Policy
  • Contact
back to top